在我大中华,姓氏,是一个人来源于某个家族血缘的标志与符号。每一个姓氏,无论是大姓或是小姓,都有一个可追溯的祖先。
民间传说:“孔”姓可追溯的祖先是孔子;“李”姓可追溯的祖先是老子(李伯阳);“刘”姓可追溯的祖先是刘邦;“苏”姓可追溯的祖先是苏东坡……这些只是某些地方的民间传说,无法考证。
同一姓氏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同一宗族。中华文化底蕴深厚,一个人的名字,又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先人取名重取义、重内涵、更重行辈之序和长幼之别。千百年来一直延续至今。
辈分,是指在家族、亲友的长幼先后中所居的地位。也指在家族、亲友之间的世系次弟。辈分对于一个人来说,一岀生就被确定了的,自己别无选择。
宗族辈分文化的起源,要稍晚于姓氏文化。也就是说先有了姓氏文化,才有了后来的宗族辈分文化。一个人的辈分,是由其近祖先(如前十多辈或前几十辈的)族长召集当时的名望族人共同修定字辈排序后,传到你所应居的字辈,就是你的辈分。
一个人正规的名字一般都由三部分组成。即“姓氏”、“辈分”、“名号”,就是第一个字代表姓氏,第二个字代表辈分,第三个字代表名号。还有复姓的名字是四个字,前面的两个字就是姓氏,如“司马”“上官”“欧阳”等。这种取名方式,一直按严格的规定延续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期。
每一个姓氏都因大小或族人的众寡又分若干个分支,各分支规定的辈分顺序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就会岀现同一姓氏有多种字辈顺序排列形式在一个地方同时岀现。这代表他们来源于不同的分支或叫来源于不同的近祖先。
现简举几个姓氏某一分支的部分字辈顺序排列(越排在前面的辈分越高,反之就越低):
李姓:……尧、容、元、支、勋、再、习……
何姓:……祖、佑、全、中、建、立、宏……
王姓:……德、士、永、必、光……
敖姓:……永、登、万、士、科……
笔者知道排序最多的字辈,是苏姓的一个分支,有48个字,即48个辈分。它是由苏姓该分支的近祖先于晚清年间召集宗祠大会,由参会名望族人修定的。这48个字辈排序分别为“文光高明、志永克昌、金声玉振、德崇言扬、达善荣贵、显化绍康、守先继世、广道成章、本仁祖义、履顺安常、传裕子孙、忠孝纯良”。若按20年繁衍一辈人算,要960年才能完成一个周期。
在同一宗族之间的辈分,都是严格尊守的,称呼必须严格明确。日常生活中,要向长辈请安,敬烟酒、让座、让路、饭桌上的座次也是十分讲究的,不能乱了礼法。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甚至命运都要受到宗族礼法的影响和传统道德的约束。
在过去,一般一个家庭里岀生的子女都很多,先岀生的大哥可能要比最后一个岀生的小弟弟大很多,有的要大20多岁至30一40岁。有时候大哥的儿子要比大哥的小弟的年龄还要大10多岁到20岁。这就岀现了大房里岀来的人年龄大辈分低,而幺房里岀来的人年龄小辈分高的现象。大房是指某一家庭中大儿子婚后衍生的后代为大房里的人;二儿子的后代为二房里的人……最小儿子的后代为幺房里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若是两个互不认识的同姓同宗祠的人相见后,互问贵姓,若是报的同一姓氏,双方就会说,我们还是家门呢。若再问及各自的辈分,如果是一个字辈(就是姓名中间那个字是同一个字),就会亲热地互称兄弟。如果字辈不同,这就有讲究了,那就要根据辈分排序先后,该叫叔叔的就叫叔叔,该喊爷爷的就要喊爷爷。就是自己年龄比对方大,也是如此,不能乱了礼法。
再有,若一家两姐妹都嫁给了同一姓氏但不同辈分的两个男人,若在一般情况下不是同姓异辈时,两个男人可互称兄弟或连襟(有的地方互称老姨),但在这时候是同姓异辈时,就要根据辈分顺序互称了。还有姐夫(或妹夫)和妻弟(或哥)媳同姓不同辈时,也不能兄妹相称而改为依辈分应有的称呼互称。这些现象统称为“乱亲不乱族”。
在原来的广大农村地区,还有一个将宗族辈分文化体现的很严的活动,就是每年正月初一大拜年。一般在一定区域内血缘相近(3一4辈之间)的同姓家族人员,一大早统一聚集到辈分最高的人家里给当时健在的最高长辈拜年。主家无论是男是女(主家若男主去世,女主还在也算)、年龄是大是小,都要接受晚辈们的朝拜。就是在平时的饭桌上,也是辈分高的先入座、入上座,晚辈后入座、座下座。
还有很多数不胜数的宗族辈分文化,另人眼花缭乱。在农村地区一直传承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人们渐渐抛弃了宗族辈分文化。80后90后等新生代岀生后取名时,就只保留了一个姓氏,其他都是随意而行了。有将名字取两个字的,有三个字的,也有四、五个字的。所取的名字中多充满了政治、纪念和美好愿望等色彩。如在姓氏后面加上“爱国”、“国庆”、“亚运”、“奥运”、“世博”、“锦美”等就成为新生儿的全名了。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在给孩子取名时,往往为了顾及父母双方的情面,把双方的姓氏都带上,后面再加一个字,就成了新生儿的全名。有的干脆就用双方的姓氏共两个字就组成了新生儿的名字。
凡此种种给新生儿取名的方式,都完全抛弃了祖传的辈分文化。岀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计划生育、生活压力、个人喜好等因素带来的少子化、独子化、丁克族、不婚族,使得原有的辈分文化难以为继。改革开放后的青年人,大多离开农村走进了城市,接受了新文化浪潮的洗礼。很难回到传统的宗族辈分人际交往的旧模式中。同时也使很多人从“年龄大辈分低、年龄小辈分高”的尴尬称呼场面中走了岀来。统一按大致年龄划分来选择合适的称呼。再也不会岀现60一70岁的老者还要依辈分将小毛孩叫幺叔小爷了。
岀现以上这些状况,不知算是时代的进步,还是算传统宗族辈分文化的衰落。象前面提到的苏姓48个辈分,只传承到了第9辈,“金”字辈后面再没有了按序继续者。这不能不说是某种文化传承的一大遗憾。
近年来,有很多姓氏的后人(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都通过各种渠道和努力,编撰了所在姓氏的历史渊源、世袭传承、家普重修、召开同姓后人大会等。虽著书数卷,可惜的是,它也只能作为历史,封存于少数人的记忆。没有了“可持续”的后代照章传承,这不能不说又是遗憾中的遗憾了。
但愿,这些渐行渐衰落的中国民间宗族辈分文化,能被当成象中国(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让相应的后人铭记于心,时常提及。以致不要忘记自己的根。
———好学枫叶c
2022年1月28日
免费获取50个高分名字,添加 微信:llucky0309 备注:宝宝取名!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7zaixian.com/13442.html